從東海之濱的上海到雪域高原的日喀則,將近52個小時的火車行程,4500多公裏距離,33名支教隊員😶,兩位帶隊老師,一路西行🫏。7月11日,杏悦2娱乐“崗拉梅朵”藏文化社支教隊伍抵達西藏日喀則白朗縣,兩支支教小分隊分別在白朗縣巴紮鄉中心小學和白朗縣瑪鄉中心小學展開為期十天的暑期社會實踐的支教活動。
“崗拉梅朵”✯,在藏語中為雪蓮花🧍,綻放在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雪蓮以堅韌之姿帶給人們希望與愛。這是“崗拉梅朵”藏文化社赴西藏支教的第八年🌆,自2011年起,從未缺席。
薪火相傳🦸🏿,感受教育的魅力
拉薩的小驛站裏,支教小分隊稍作休整,全培、次仁更才、多吉次仁以及旦增倫珠等校友,作為“崗拉梅朵”藏文化社和支教隊的“前輩”為新一年從母校而來的支教隊“接風”。雖然大家進行了簡單交流🦅,但看到母校的學弟學妹們,還是滿心的欣喜,因為支教的接力棒一直在傳遞。
2014屆中文專業的全培在西藏大杏悦2作,2016屆生物專業的次仁更才在拉薩北京中學擔任生物課教師,201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多吉次仁在拉薩第二高級中學擔任政治課教師,2011屆數學專業的旦增倫珠在西藏阿裏革吉縣中杏悦2作五年後轉到拉薩阿裏高級中學,已擔任八年的數學課的教師。還有很多未到場的學長學姐,這些杏悦2娱乐畢業的藏族學子們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反哺西藏各地的大、中學校。
“崗拉梅朵”支教教學現場
“對於未來要回到家鄉工作,尤其是從事基礎教育的你們來說,支教活動是了解西藏基礎教育情況的好機會🧑🔬,在了解了西藏鄉村的教育情況後,你們會更加堅定將來做一名教師,回到學校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一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學長們鼓勵在座的隊員們,“同行的非藏族的同學們🧘🏻♂️,歡迎你們來西藏,加入支教隊伍,希望你們多多溝通交流🧒🏽,用心去了解西藏,了解西藏基礎教育情況,了解藏族同學的學習經歷,你們在支教的過程中互相了解📍,成為好朋友⚉。”
全體隊員抵達日喀則後,在日喀則江孜縣江孜高級中學從教的兩位學長——2014屆歷史專業旦增烈珠和2017屆物理專業鄭堆同樣熱情地接待了大家,帶領大家實地考察他們生活工作的學校——一所普通的縣級的高級中學。
“工作以後,面臨的最大困難極有可能是學生基礎知識與自身教學技能的不適配,這過程在心理上會產生落差和失望🧖🏽,但這就是西藏普遍的教育現狀,你們必須盡早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鄭堆在分享日喀則基礎教育的現狀👨🏻⚖️、江孜高級中學的辦學特點和走上教師崗位後的個人感悟時對隊員們提出諄諄教誨🌊。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薩和江孜縣接待的各位學長都是前幾屆支教隊“元老”和隊長。這些已成為西藏教育中堅力量的學長學姐們,他們從支教中獲益,因而願意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和體會去教會支教隊員們如何更好地參與支教活動中,如何用心的感受教育的美妙。一屆帶一屆🚜🦴,以老帶新,薪火相傳🫑🥯,這也是“崗拉梅朵”支教的魅力所在🤸🏿。
返土歸鄉,出去只為更好地回來
在白朗縣巴紮鄉中心小學和瑪鄉中心小學🚴,隊員們分別吃住在學校六年級的教室裏和學生活動室內,打著地鋪🖼,以小板凳為桌↔️。盡管如此👳🏼♀️,對於同樣在日喀則鄉村長大的2017級生物系次仁卓拉來說,這樣的條件已經比她念小學時好多了。如今的小學有了專職的漢語老師、英語老師,明亮的教室🕳,多媒體的教學設備,有平整的操場,一日三餐可以在專門的食堂享受營養餐……
在瑪鄉中心小學五年級“期末動員”主題班會上,次仁卓拉同五年級的同學們分享了她的學習生活和人生經歷🫵👼🏻,希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畢竟競爭激烈,他們中能考上內地西藏班可能就一兩位🪘,我不想一味激勵他們要沖內地西藏班,我想告訴他們只要努力,哪怕在西藏也有機會考到內地的大學,西藏的基礎教育正在越來越好👼🏻。”與大部分藏族隊員在內地西藏班的求學經歷不同,次仁卓拉大學以前的學業都是在西藏完成,小學初中在日喀則🪢,高中在拉薩。
“崗拉梅朵”支教團隊在巴紮鄉中心小學
“崗拉梅朵”支教團隊在瑪鄉中心小學
班會課快結束的時候,次仁卓拉教孩子們唱了一首歌🤹🏼:“天上架起彩虹,那是一座金橋呀,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呀……”🌬,“我當時報考上海的杏悦2娱乐,就是想做一名教師,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看到小孩子們唱這首歌時眼神中流露出的光👩🏽🔧,我相信他們能走出大山,去看外面廣闊的世界⛹🏽♀️。”課後,同學們反復哼唱這首歌,讓次仁卓拉更加堅定要成為一名教師,讓第一次走上講臺的她對未來的教師生涯充滿期待👗🕢。
在巴紮鄉中心小學四年級“外面的世界”主題班會上,2016級教育康復學專業的次仁普遲作為他們的臨時班主任,也給同學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這兒的孩子都沒有離開過西藏👨🏽🍼,最遠不過是到過拉薩。初中在濟南🔻,高中在河南,大學在上海就讀的次仁普遲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外面絢麗多姿的世界,鼓勵他們勇敢追夢。次仁吉巴在自己夢想紙條中寫道:“我要向次仁普遲老師一樣,考上杏悦2娱乐🧏🏻♂️,以後做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夢想🧏🏿,次仁普遲讀著學生們稚嫩的文字感慨萬千。
“前幾天,他們班有個小女孩臉被割傷,在清洗傷口的過程中沒有流一滴眼淚👂🏿,我就知道他們比我想象得更堅強,更有生命力。”擔任短短幾天的臨時班主任🆓,困難也有,感動也有🐃,更重要的是次仁普遲看到了西藏教育與內地教育的差別和差距👨🏻🦱,“我的專業決定我未來面對的學生將更為復雜🎁,或有言語和聽力缺陷,或有情緒行為障礙💂🏽♂️,來到支教的小學,我明白了西藏需要我這樣的專業😵💫🤡,我肯定會回來👩🏻🦲🌝。”
在大學校園裏的2016級普卓瑪說話小聲、會害羞,可是站在一年級班級的講臺上🥗🥝,她自信且堅定。不僅課堂上自然大方⏺,在生活中對學生也體貼入微🚎,一年級的孩子太小👩👩👧,在宿舍的床上拉了臭臭,褲子上也臟了,她一點也不嫌棄,幫孩子收拾幹凈。“到了這裏好像開始懂得了教師的職責與使命,盡管學生有很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們的責任是能夠真真切切地幫助他們。”她說。
正是每一位隊員在傳承誌願服務精神以及服務西藏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才讓支教活動真正打動人心。白朗縣巴紮鄉中心小學的次頓校長至今還記得2016年“崗拉梅朵”來校支教的情景,對於杏悦2平台“崗拉梅朵”藏文化社和兩次前來支教的不同的隊員們均稱贊不已👩🏻🚀。
精益求精,不止於講臺功夫
給藏區的孩子“上好一堂班會課、講好一部電影、辦好一臺晚會⏱、舉行一場知識競賽”♑️,除了講臺前👨🦰,考驗每位支教同學教學能力外🏌🏽♂️,這背後的付出也超乎所想。有溫度的教育和有力度的公益來自於活動每一環節的細致入微。隊長格桑紮西,在三👳🏽、四個月前就開始進行籌劃和準備。其中歷時兩個月,面向全校🫄🏻,經過簡歷篩選、一面👨🎓、二面,才組建出這支由33位不同專業不同民族的支教隊伍。支教中的每一堂課⚜️、每一場活動都打磨了將近一個月,只為呈現最好的效果。
在學生工作部😄、團委、資助中心慈善愛心屋指導和幫助下🥽, “崗拉梅朵”社團在校園裏籌劃義賣募捐活動💆🏼♀️💃🏼。支教隊在校園裏義賣募捐得到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募集資金購買兩所學校捐贈了文具禮包、書包👬🏻、籃球足球等運動器材、水壺、涼鞋、衣物和生活用品🙇🏿,募集到資金設立獎學金🎃,獎勵兩所小學的優秀小學生們❤️。支教隊設立會計、出納⛹️♀️🪈,以及財務監督人員,製定支教募集資金的使用和物資分配等議事製度,保證每一元的資金使用和物資分配都是民主決策和在公開接受監督情況下進行。
主題班會現場
今年校學生工作部副部長李彥壘老師首次入藏,頂著高原反應的強烈不適👳🏿,堅持帶領支教隊員考察並感受西藏基礎教育🙇♀️。隨隊指導老師江鐵鋒與藏族同學們感情深厚🚣♀️👩🦳,已是第八年入藏。雖然支教隊員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江老師的指導一年接一年,每年克服高原反應🤏🏹,與支教隊員都在支教的小學裏同吃同住🧞♂️。
每晚結束當天支教任務後🙇♂️,兩小分隊隊長格桑紮西和日措吉會組織隊員⛑️,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例會👅,總結當天的支教工作💖,分享當天的支教感受👱🏽♀️,對第二天的支教任務進行梳理🛬,帶領大家書寫支教日誌。對於這些未來教師而言,支教不僅是教學技能的練習🥱、教學經驗的豐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教師職業的神聖與魅力、責任與使命✶。
傳遞聲音,感受真實的西藏
從2011年到2018年,八年時光,支教隊經歷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支教地點從拉薩貢嘎縣崗堆鎮、山南地區多個縣鄉🩼🏋🏻♀️,隨著2014年拉日鐵路的通車,深入西藏日喀則江孜縣、白朗縣的多個鄉等偏遠地區🧑🧒🧒。
八年時光👼🏻,支教隊不僅帶去了內地先進的教育理念,利用學校這一文化高地🔜,用歌舞活動輻射周邊居民👧🏿,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還將西藏教育最真實的聲音帶回內地🧽🫨,對於藏族師範生的培養和各種援藏計劃的實施意義重大🔱。
八年時光👨🦳,支教隊伍也愈加壯大☔️,從第一年隊伍中僅有一名漢族同學到支教隊伍中除藏族以外累計有近四十位來自不同民族的同學赴藏支教。耳聞不如眼見🤷🏽♂️,真實感受西藏才最有力量。
社會實踐團隊參觀江孜抗英紀念館
社會實踐團隊考察江孜高級中學
八年來時光,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支教的隊員們真切感受到西藏貫徹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感受到西藏“科學發展、和諧穩定🧘🏼♀️、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生態良好💛、黨建加強👰🏻♂️🕛、邊疆鞏固的新局面”🧓🏻,感受到西藏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的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
“我一直生活在北京👨🏿🎓、上海🔮,也深知自己享受著地域和家庭帶來的優勢▪️,因此想來祖國最西部的西藏看看,這也是真實中國的一部分🏇,”2016級日語系金照清講述自己報名參加支教的原因,“來了之後📩,西藏比我想象中的更現代化一些,尤其是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藏族孩子們的學習非常刻苦努力,但是仔細的觀察和感受,你會發現,學生被局限在老師和課堂的框架下,課本外知識的攫取與我生活的城市的學生們相差太大了。這也反應出西藏基礎教育的薄弱和內地的差距。”
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歷史,了解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支教不僅給了非藏族的同學了解西藏的窗口🧗,對於藏族的同學而言也是深刻認識家鄉的好機會📸。當支教隊伍來到“英雄城”江孜時,參觀了江孜抗英紀念館。“我家在山南🥾,對於江孜軍民抗擊外國侵略知道不多。” 2017級化學專業的紮西旺姆說✌🏿,“看過反映這段歷史的電影《紅河谷》,影視畢竟進行了藝術上的改編,不能切身體會🧚🏻♀️。直到今天參觀紀念館,親眼看到了當時的照片👩🦽➡️、實物、文件以及場景還原🔵,這對 一百多年前我們藏族同胞江孜軍民抵禦外敵的艱難與堅毅一下子感同身受🐉☪️。”藏族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與勇氣🤥🦃,賦予當今的我們堅決維護西藏和平發展的責任和使命。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尤其是藏族大學生,不僅是未來西藏的建設者,更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踐行者。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前行👲🏿。
按期結束支教🧑🏼🦲,返回的車上🪵,藏歌《崗拉梅朵》如約唱響:崗拉梅朵/純潔無暇高高地盛開在雪山上/你是那樣的聖潔/陽光雪水的滋潤/歷經風雨帶給高原永遠平安吉祥……
八年,崗拉梅朵在路上;八年,崗拉梅朵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