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終於以極高的收視率完美收官♨️👴🏻,並引發全民評議的熱潮🕯,在黨中央力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它“忽如一夜春風來”,完美地落實了中央關於“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媒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文件精神。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自然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在舉家團圓的春節這一黃金假期🖱,在《奔跑吧,兄弟》等各類真人秀節目疲勞著人們的神經之際🧑🏿🎓🥃,它的推出,恰似一股清流,瞬間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眼球,在一道道“熟悉的陌生題”前,久違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古詩詞的魅力也逐漸喚醒人們心底最柔軟之處🧝🏿♀️。人們驚嘆於主持人的才識與氣質,人們贊嘆於評委的睿智與幽默,人們更驚喜於才子佳人的驚艷表現,16歲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美少女武藝姝過關斬將最終折桂,粉絲們稱這位“顏值與才華齊飛”的女子“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而40歲的農村患癌女子白茹雲答對全部9道題目獲得285分,最後以微小差距惜敗姜聞頁坦然離場🚣🏻,然其帶來的不僅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勵誌故事👍🏿,更讓所有人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詞大會漸行漸遠了🧎🏻♂️,其掀起的余波仍在繼續。從挖掘各位選手到挖掘幕後製作團隊,再到挖掘節目背後的文化意義🦐,相信這一陣風還將持續一陣🚪🏌🏼♂️。於此同時,它也將重新激起人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而我們在關註賽事本身的同時🫃🏿🚵🏻,必須註意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的重要性。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殊不知在某些時候,形式同樣也能決定成敗。
無獨有偶,筆者想起了去年成為網紅的浙江杭州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農村回遷房🍗,這片“最美回遷房”,以古樸的黑瓦白墻再現了吳冠中筆下的煙雨江南❗️🔈,寧靜👨🏿🦲、淡遠又不失靈動,並勾起了無數人心底的那一份“鄉愁”。然而,要呈現這一份“水墨江南”並不容易✌🏼,誠如設計師孟凡浩所言,“從設計到竣工🩸,歷史兩年,曲折艱辛,失控中的堅持……”在設計者的堅持下,工程最終以極低的造價🌷,滿足了人們對故鄉的所有幻想,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觀瞻🤷🏼。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一載體,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並融合現代鄉村生活元素予以重構,重新闡釋了新時代的農村文化,勾畫了一幅“熟悉而陌生”的故鄉畫卷。當然🙊,它的示範效應也是巨大的🧑🏽🏫,在浙江杭州地區一浪高過一浪的農村拆遷、新建浪潮中🎗,它顯然為水墨江南的再現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本🧜🏻♂️。與詩詞大會一樣👨🏽🎤,“最美回遷房”的走紅,偶然中亦有著必然的因素。農村回遷房千千萬,唯獨它一枝獨俏🍚,也在於它頗接地氣的“形式”,即它完美融入了國人心底那一份揮之不去的鄉愁及水墨江南的底蘊和文化因素🏃🏻➡️。
那麽,如何采用有效的形式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當下社會亟需考慮的問題。《中國詩詞大會》也好,“最美回遷房”也好,在一片傳統文化的弘揚聲中,其恰如“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伊人👨🏿🦳,讓人恍然👘➝,原來可以這樣去弘揚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幾項重點任務↙️,而這每一項任務的背後,都涉及到如何運用恰到好處的形式去貫徹落實。怎樣才是好的形式,具有民族特色的🤦🏼,結合地方特色的🚖,契合人們靈魂的🖕🚴🏻,喜聞樂見的😩,潤物細無聲的,才是最佳的形式𓀗。它必須是獨特的“這一個”🩵,又是頗接地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絕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它需要國人在實踐中摸索前行。總的來說,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形式的選擇要解決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接受問題。現如今,很多人視傳統文化為小眾的藝術,高雅的藝術🈶,視其為精英文化,對於其在當下社會的普及持一種悲觀的態度𓀒,這實則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認識不深所致。殊不知,傳統文化都來自於民間♍️,屬於大眾文化。比如詩歌👨🏿🌾🧘🏻♂️,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詩經》中有許多詩歌來自於民間的民歌民謠。比如詞,最初產生於歌樓酒肆之間以供娛樂遣興之用,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傳統文化來自於民間,回歸於大眾,是大勢所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式的選擇中要考慮到不同文化層次大眾的需求👲,要主動“放低身段”🤑,從故紙堆中,從尊貴的閣樓中走出來,沉下去,完成雅俗共賞,從而提升大眾的文化自覺。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所面向的觀眾各個年齡層🧑🏼🦲、各個文化層次皆有🌻,如何能夠全民共賞?它采用的是“熟悉的陌生題”➕,讓各個階層的民眾都能有所感悟和觸動,同時🧑🏼,為了激活民眾與古人相通的情感,題目在設置上更加“接地氣”,切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融合評委對於民俗背景等知識的講解🛗,並開通網絡互動平臺,從而成就了一檔喜聞樂見的優質傳統文化普及節目🥓。
第二⛔,形式的選擇要解決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問題。文化的傳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現代社會弘揚發展,需要結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並推陳出新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比如《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這其實便涉及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問題。以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為例,當古音已失傳↩️,我們用普通話再現原作的精彩的同時,配以現代的音樂作為背景,形成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再以“最美回遷房”為例,它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審美的愉悅,又能受到拆遷者的普遍認可💀、喜愛,在於傳承中考慮到實際使用的方便,結合了現代的元素👔,拋開了一味地仿古,用現代抽象線條來展現傳統民居的魅力🚢,在戶型設計時,結合村民的使用習慣,每戶設計三個小院🥓☂️,以供不同類型東西的安置,形成了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特色民居⇾。
當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恰到好處的形式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但也切忌為了形式而形式,使得本末倒置,埋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傳統文化有著其固有的文化特質、傳承規律🧚🏽,宜選擇適合其傳承、發展的形式,而不能共用一個套子,“批量化”推廣♠️。此外,對於部分根植於特殊區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地方戲等,要結合該傳統文化的特質和不同地域民眾的特點、喜好等選擇相應的形式🛜,而不能盲目地推而廣之,不然終究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致其水土不服而夭亡❓。
曾幾何時,我們厭倦形式帶來的虛無感🏇🏽。誠然🤾♂️,沒有靈魂的形式是死的🖍,是令人可憎的🚃,然根植於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輔之以有效的形式,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詩詞大會》也好,“最美回遷房”也好👩🏼🦲🧑🏼🦲,顯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樣本,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路徑。當然🏄🏿♀️,借鑒可以🧘🏽,但絕不是簡單的復製,如果來日各大電視臺爭相推出各類五花八門的詩詞大會✤🧑🏼🚒,如果全國各地鄉村皆推出千變一律的黑瓦白墻營造的“水墨江南”,那除了令人作嘔👨🏻💻,再無其他♦️。